- 吕雅莉;李德奎;喜小梅;张毅;吴建军;颉亚辉;潘正红;魏兴民;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分析中医药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简称新冠感染)初期的用药规律,同时采用网络药理学分析高频药物治疗新冠感染初期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文期刊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2019年12月12日―2022年12月10日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冠感染初期的文献,对文献中所涉及的方剂进行筛选、整理,采用R语言对药物组成进行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及聚类分析;从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数据库和Gene Cadrs等数据库中分别获得药物和新冠感染相关靶点,利用Venny取交集后通过Cytoscape 3.9.1制作药物-成分-靶点网络;将共同靶点上传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分析;运用Metascape数据库对共同靶点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和基因本体论(GO)功能富集分析。结果:共收集到中医药治疗新冠感染初期的处方42首,高频药物有苦杏仁、广藿香、茯苓、麻黄、半夏、黄芩等17味中药;关联规则分析关联系数高的药物组合分别为半夏-麻黄-桂枝、半夏-苦杏仁-麻黄-桂枝;聚类分析将药物分为4类;对前五味高频药物苦杏仁、广藿香、茯苓、麻黄、半夏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获取高频药物与新冠感染交集靶点62个,核心靶点6个: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Akt Serine/Threonine Kinase 1,AKT1)、肿瘤蛋白p53(Tumor Protein p53,TP53)、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等,涉及通路165条,主要包括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白细胞介素-17信号通路等。结论:中医药治疗新冠感染初期用药多以清热解毒、宣肺平喘、燥湿化痰、补气健脾为主,其高频药物主要通过参与炎症反应、免疫调节等过程治疗新冠感染初期,为中医药治疗新冠感染初期提供理论依据。
2023年33期 v.15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70K] [下载次数:18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王赛;燕京;王亚玺;周旭东;赵琳;孙洪发;
目的:基于临床病症表现及网络药理学探究芩暴红(黄芩、暴马子皮、满山红)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的可行性。方法:首先通过归纳COVID-19各证型的临床表现,总结记载或研究芩暴红功能主治的古籍及现代研究文献,对二者进行对比分析。再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TCM-Taiwan、中国知网、Swiss Target Predictions、Uniprot等数据库收集芩暴红的化学成分及作用靶点,在Gene Cards、Dis Ge NET数据库中得到与COVID-19相关的疾病基因。将药物靶点信息与疾病靶点信息导入DAVID数据库得到共同靶点,进行基因本体论(GO)富集分析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芩暴红具有清热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其功能主治与COVID-19的湿热蕴肺证、湿毒郁肺、疫毒夹燥的症状相吻合。亦有研究证明芩暴红中含有的黄芩素、木脂素、槲皮素、山柰酚具有预防COVID-19的可能作用。芩暴红与COVID-19共同靶点98个。关键活性化合物有槲皮素、山柰酚、β-谷甾醇、汉黄芩素、豆甾醇、黄芩素、金合欢素等。主要靶点为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1、MAPK3、热休克蛋白90α家族A类成员1、Jun原癌基因、RELA癌基因、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主要涉及IL-17信号通路、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信号通路、癌症通路、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TNF信号通路等,涵盖炎症、病毒、代谢等多方面。结论:芩暴红具有通过清热、止咳、化痰、平喘,调节炎症反应、抗病毒、调节糖脂代谢等多方面达到预防和治疗COVID-19的潜力,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2023年33期 v.15 10-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1K] [下载次数:7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余梅;李波;葛正行;田杰;王帅;任妮娜;肖政华;许滔;周洵;谭韬;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及分子对接技术探讨马鞭草-虎杖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的有效成分、作用靶点、信号通路,从而找出马鞭草-虎杖治疗COVID-19的作用机制,探索治疗COVID-19的新策略。方法:借助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筛选出马鞭草-虎杖药对的活性成分和作用靶标,通过Uniport数据库查找其作用靶标对应的基因;在GeneCards数据库中检索出COVID-19的相关疾病基因,通过Venny网站得出药物与疾病的交集基因,将交集基因导入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构建,运用DAVID数据库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和基因本体论(GO)富集分析,并通过Cytoscape 3.7.2软件制作“疾病-通路-靶点-成分-药物”网络图。利用微生信制作相应的GO和KEGG富集分析图。采用AutoDockTools及Vina软件将关键活性成分与治疗COVID-19的受体进行分子对接。结果:检索出马鞭草-虎杖药对有22个有效活性成分、752个靶点基因,同时获得COVID-19靶点4 913个,马鞭草-虎杖药对与COVID-19有89个共同表达靶点。药物主要核心靶点为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Akt Serine/Threonine Kinase 1,AKT1)、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肿瘤蛋白p53(Tumor Protein p53,TP5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VEGFA)等。GO富集出724条结果,其中生物过程557条、细胞组分67条、分子功能100条。KEGG富集通路151条。分子对接结果发现槲皮素、β-谷甾醇、木犀草素、薯蓣素与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冠状病毒2型3-糜蛋白酶样蛋白酶及IL-6有很好的结合力。结论:通过分析得出马鞭草-虎杖药对发挥治疗COVID-19的作用机制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来干扰病毒感染,抑制细胞炎症风暴因子同时避免进一步的肺损伤,从而为临床防治COVID-19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2023年33期 v.15 17-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8K] [下载次数:215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李鑫;洪波;陈玲;周晶晶;金舟;宣王益;王琼;
目的:对比观察德尔塔(Delta)与奥密克戎(Omicron)感染者的临床特征与中医药疗效。方法:纳入2021年12月―2022年4月在宁波市镇海区中医医院住院的Delta感染者53例、Omicron感染者50例,予中医药个体化辨证治疗。观察患者入院时的特征、治疗前后的临床数据,评价疗效。结果:103例患者中轻型占72.82%、普通型占25.24%,中医湿热证占61.17%、寒湿证占37.86%,出现频次最高的前6位症状为咳嗽、发热、口干咽燥、胸腹闷胀、乏力、纳呆。Delta组平均年龄51.04岁、基础疾病率45.28%、平均淋巴细胞计数0.91×10~9/L、核酸循环阈值(Cycle Threshold,Ct值)[核壳蛋白(Nucleocapsid Protein,N)基因:18.64±7.09、开放读码框(Open Reading Frame,ORF)基因:21.55±6.67]、平均中医证候积分9.77,Omicron组平均年龄39.3岁、基础疾病率18.00%、平均淋巴细胞计数1.58×109/L、核酸Ct值(N基因:27.55±6.05、ORF基因29.83±5.73)、平均中医证候积分5.56,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1周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 <0.05);Omicron组总有效率为100.00%,高于Delta组的77.36%(P <0.05)。Omicron组平均核酸转阴时间为7.5 d,短于Delta组的18.45 d(P <0.05)。性别与核酸Ct值是核酸转阴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宁波Delta与Omicron感染者均以湿热证最多、寒湿证次之,属中医“湿疫”范畴。与Delta感染者相比,Omicron感染者的年龄更小、症状更轻、病毒载量更低、核酸转阴时间更短。中医个体化辨证治疗疗效显著,既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又能迅速降低病毒载量。
2023年33期 v.15 25-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0K] [下载次数:5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文娟;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和流行性,属于中医“疫病”范畴。几千年来,中医通过不断的临床实践,对“疫病”的认识逐渐系统化,并积累了丰富的诊治经验。文献记载显示,在我国历史上多次发生过较大规模的“疫病”,中医在历次疫病防治中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中华民族的繁衍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虽然是近年出现的新病种,但中医通过辨证论治可以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效果。笔者回顾了自己采用互联网诊治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例,提出感染初期多为风寒束表,治疗应祛风散寒、发汗解表;若治疗不当,余邪未尽可入里化热伤津,应疏风透邪,清热利咽,养阴生津;进一步发展可出现肺热壅盛,痰热内蕴,燥热伤阴,应采用清肺化痰,降气止咳,养阴利咽之法;热退后患者多见气阴两虚,脾胃虚弱,痰湿内停诸证,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用益气养阴,健脾和胃,化痰利湿等法,随证治之。笔者列举了8则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典型病例,简要分析了各病例的诊治过程,进一步佐证了笔者前面提出的诊疗思路,并强调中医药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可有效缓解患者症状,减少高危人群发生重症的概率,取效的关键在于辨清各期的病因、病位、病性辨证施治。
2023年33期 v.15 30-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8K] [下载次数:54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朱子龙;孙征;李星星;张荣贤;陈鸿;赵炜程;林依人;徐征;黄宝驹;赵裕沛;朱益敏;张建斌;
目的:研究温疫病中舌象的特征及其在诊疗中的价值。方法:采集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江苏省第二中医院)肺病科收治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重型患者的舌象及其临床证候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研究共纳入了65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重型患者,男39例(60.0%,39/65)、女26例(40.0%,26/65),平均年龄(78.3±9.0)岁。常见舌象表现:(1)舌色以暗红舌(43.0%)为主,部分患者可见淡红舌(26.1%);(2)舌形常见肿胀舌(36.9%)、裂纹舌(35.3%),部分可见胖大舌(20.0%);(3)舌苔颜色以黄苔(49.2%)、白苔(47.6%)为主;(4)苔质多为腻苔(49.2%)及薄苔(33.8%),部分患者可见剥落苔(12.3%);(5)综合苔质和苔色,以黄腻苔(35.3%)、薄白苔(27.6%)为多。根据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及舌象分析,总体以湿邪为主,同时可见瘀、热、虚等证素,临床证候也多表现为痰湿中阻、湿热壅肺、气阴亏虚且三证之间证候信息互有夹杂。相关性分析进一步发现:舌色变化与基础疾病呈高度相关,舌苔变化则与中医证候类型高度相关。结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重型患者多为高龄人群,多患有基础疾病,并存在多种疾病共患的特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重型患者舌象有一定规律性变化,舌色与舌苔存在不同的临床意义,依据舌苔可以推断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重症患者的疾病浅深和证型分类,而舌色则较多反映患者的基础疾病性质和体质特征,这与古代医家对温疫病中舌苔及舌质诊断价值差异的认识相符合。这一研究为临床中医辨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提供了参考,也为今后临床中其他急性传/感染性疾病的舌诊运用及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思考。
2023年33期 v.15 3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1K] [下载次数:137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段翔宇;钟新林;
随着我国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感染得到控制,在全面放开的大背景下,许多阳性患者在长期的恢复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后遗症。文章主要从钟新林教授对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毒株感染后遗症之失眠的病因病机的认识和治疗经验等方面展开阐述。针对这种情况引起的失眠,在治疗上钟新林教授主张辨病和辨证相结合的思维方式,提出辨病时首先要四诊合参,辨清患者的病性,并联合现代医学相关检查确定患者的病位,针对不同体质的患者处方用药时要灵活应变,随症加减、以证选方、整体审查,不拘泥于单一的症状,充分体现三因制宜的治疗原则。对于感染后引起的失眠,要重视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以及后遗症期患者气阴两虚、肺脾气虚、津亏液损的证候特点,并认为在五脏之中任何一脏受邪所扰皆会出现失眠的症状,因此治疗用药需从根本上充分考虑,改善患者整体状况,使患者机体恢复到“阴平阳秘”的状态。目前临床上对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恢复过程中的失眠症状,相关研究文献以及中医治疗案例较少,现代医学在此类失眠的治疗上还没有找到相对好的解决方法,常采用诸如右佐匹克隆片、巴比妥、苯二氮?等镇静安眠药,疗效欠佳且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和依赖性,而中医药通过辨证施治一人一方的方法,具有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小的优势,获得了广大患者的认可。
2023年33期 v.15 39-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0K] [下载次数:44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颖;
新型冠状病毒肆虐全球,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道,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全球累计报告确诊病例6.5亿例,自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关于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的总体方案》以来,我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工作进入了新阶段。临床观察发现,许多人在感染后首先使用清热解毒药物治疗,而这样往往会导致部分邪气被寒凉药物冰伏于内,邪气透散不畅,阻滞气机,肺郁邪留,进而出现了许多不适症状,例如神疲、乏力、胸闷、咳嗽、心悸、头晕、失眠、健忘、焦虑等,这些症状统称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症状,也称为“长新冠”。吴瑭(号鞠通)的上焦宣痹汤由枇杷叶、郁金、射干、白通草、香豆豉等药物组成。该方苦辛通润,清宣痹郁,原为治疗上焦清阳郁之呃逆而设,临床发现除呃逆外,凡属肺气痹郁所致诸症,用之治疗皆有疗效,尤其正对长新冠的病机。临床应用中,上焦宣痹汤在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出现的喉痹、咳嗽、不寐、胃痞等症状中起到了很好的疗效,特此予以归纳整理,以期为临床同道诊疗长新冠提供一些思路。
2023年33期 v.15 4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3K] [下载次数:294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代学帅;李杰;
目的:观察夏橘化瘀胶囊联合酒石酸美托洛尔片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康复后心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2年12月―2023年2月在门诊就诊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康复后心悸患者7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酒石酸美托洛尔片治疗,观察组给予夏橘化瘀胶囊联合酒石酸美托洛尔片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观察对比两组患者24 h动态心电图、室性早搏总数和中医证候积分变化及中医主要症状改善率比较,焦虑量表评分和抑郁评分。结果:用药2周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11%(35/38),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37%(37/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对比,治疗后观察组中医主要证候改善更为显著、疗效指数更高(P <0.05);两组患者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24 h早搏发生频次在治疗后均有好转,但观察组效果更优(P <0.05)。结论:夏橘化瘀胶囊联合酒石酸美托洛尔片可提高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康复后心悸的临床疗效,明显改善患者的心慌、头晕、乏力、胸闷等症状,有效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有效减少患者早搏发生次数;经过临床数据分析,夏橘化瘀胶囊联合酒石酸美托洛尔片疗效较单用酒石酸美托洛尔片更好。
2023年33期 v.15 46-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9K] [下载次数:69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郝志红;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来势猛、传播速度快,对绝大部分人群的身体健康乃至生命形成了威胁。临床实践发现,经方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疗效确切,尤其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初期辨证运用大小青龙汤疗效好。大小青龙汤皆由麻黄汤化裁,二者均可升发人体自身阳气,祛寒散邪,抗邪外出。大小青龙汤证的病机皆为寒邪束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二者不同之处为大青龙汤证除太阳病伤寒表实证外,兼有里热;小青龙汤证除太阳病伤寒表实证外,兼有寒饮。大小青龙汤的脉证均见发热、头痛、无汗、脉浮紧等。二者的不同点是大青龙汤证兼见烦躁,小青龙汤证兼见咳喘。大小青龙汤均属表里同治之方,都可发汗解表,升阳祛邪,方药都用麻黄、桂枝、甘草、姜。大青龙汤功效发汗解表,兼清郁热而除烦,以解表为主;小青龙汤功效发汗解表,内蠲寒饮而治咳喘,重在蠲饮。2022年12月我国疫情防控优化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发热患者迅速增加,该时期笔者在临床中治疗了较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人群,通过疗效观察、临床检验后总结得出,慎密辨证其病机,准确运用经方治疗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效如桴鼓。本文通过两个病案说明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初期辨证运用大小青龙汤治疗效果显著,也印证了经方可治疫,其重点在于辨证准确。
2023年33期 v.15 50-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1K] [下载次数:20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正>~~
2023年33期 v.15 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2K] [下载次数: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正>~~
2023年33期 v.15 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2K] [下载次数:7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正>古人看问题,是寻根求本。以肝为代表的门静脉血,是经过新陈代谢和排毒后的静脉血,肝是一个转折点,对血来讲“否极泰来”,是富含营养的静脉血,经心肺后,实现了气血的气体和营养的能量补充,形成了周而复始的气血循环。研究太极,不难发现,“心”内静脉血和动脉血在形式和内涵上,都具有“阴阳”的特点。追根朔源,肝是关键。肝为罢极之本。
2023年33期 v.15 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5K] [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正>左肝右肺左肝(静脉系统)右肺(动脉系统)古人发现,以肝为主的腹腔静脉血,经门静脉最终经心进入肺,完成了血液的气化和营养补充即新陈代谢,开始了周而复始,循环无端的血液循环。肝为罢极之本,是否极泰来去腐生新和新陈代谢的过程,因此,中医对肝的认识极为深刻。在这里动静脉在心内实现了动静脉血的交叉,可称为“动静交叉”,在解剖层次又在心上部实现了肺动脉(静脉血)和主动脉的解剖交叉,可称为“心肺交叉”,实质上是以肝为主的静脉血(营养)经心后,实现了气体交换(氧合)的动脉血。
2023年33期 v.15 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2K] [下载次数:1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正>~~
2023年33期 v.15 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1K] [下载次数: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正>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中医灵魂)。治病必求于本(道+医德双馨)。唐代名医孙思邈指出“上工(国医名师)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进一步阐述了“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含义,并成为肝病的基本治则,
2023年33期 v.15 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0K] [下载次数: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正>~~
2023年33期 v.15 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4K] [下载次数:1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石川;陆为民;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患者常因其迁延难愈、反复发作而深受困扰。近年来,各种现代医学方法虽然可以在短期内有效缓解UC的相关症状,但仍然存在不良反应较大、患者依从性差、易复发等劣势,中医药治疗UC则拥有其特色性优势。出自《伤寒论》的半夏泻心汤,为调和肝脾,平调寒热,和胃消痞的代表方,现代药理研究也提示其具有抗炎杀菌、保护消化道黏膜、调节肠道菌群、双向调节胃肠功能等作用,因而对于大部分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都有着极大优势,目前广泛应用于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消化性溃疡等疾病。而近年来,半夏泻心汤对于UC的疗效与安全性在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中得到证实,相比于常规西医治疗,半夏泻心汤对于UC有着较好的治疗效果和较低的不良反应,因此引起了临床医师和相关领域学者的极大关注。文章就近年来半夏泻心汤治疗UC的研究进展进行陈述,从中医基础理论依据、临床疗效观察评估、现代医学机制研究等方面进行分节论述,以期更好地挖掘其潜在的应用价值,为本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2023年33期 v.15 89-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2K] [下载次数:232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李洋;刘浩;
目的:观察黄芩汤合青黛散加减方保留灌肠联合美沙拉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的效果。方法:将98例UC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给予美沙拉嗪缓释颗粒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黄芩汤合青黛散加减方保留灌肠,对比两组的有效率、改良Mayo评分、炎症性肠道疾病问卷(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Questionnaire,IBDQ)评分、不良反应、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水平。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8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59%(P <0.05);治疗14 d后,观察组的改良Mayo评分为(5.13±0.30)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82±0.37)分,IBDQ评分为(185.37±16.29)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78.26±15.48)分(P <0.05);观察组血清中TNF-α、MCP-1水平分别为(32.04±2.13)ng/mL、(142.50±12.39)pg/m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8.11±2.86)ng/mL、(167.27±15.94)pg/mL(P<0.05);治疗7 d、治疗14 d后,观察组患者的IGF-1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16%(4/49),高于观察组的4.08%(2/4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10,P=0.399>(0.05)]。结论:黄芩汤合青黛散加减方保留灌肠联合美沙拉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具有确切的肠黏膜保护效果,可能与通过调节TNF-α、MCP-1、IGF-1等表达以减轻肠黏膜的炎症损伤有关。
2023年33期 v.15 93-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8K] [下载次数:154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田时雨;王维;张亚梅;邓容;
鲍曼不动杆菌是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常见的革兰氏阴性菌,近几年由于各种危险因素及抗生素滥用,使得ICU患者感染鲍曼不动杆菌的概率、耐药性在不断增加,临床上普通抗生素对于鲍曼不动杆菌的疗效欠佳,给鲍曼不动杆菌的防治带来重重困难。鲍曼不动杆菌作为机会致病菌,其危险因素是相关肺炎发生的重要条件,深静脉置管增加了导管感染的风险,附着在导管上的鲍曼不动杆菌通过血管导管更易引起全身的感染,也成为患者病死率增加的重要原因。插管患者口腔存在的念珠菌通过管道定植于气道内,增加了鲍曼不动杆菌发生的风险,鲍曼不动杆菌在肺部长期定植,逐渐耐药,最终发展为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在中医学中,鲍曼不动杆菌肺炎根据其症状特点归属于“咳嗽”“喘证”的范畴,其发生发展与正气亏虚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条件致病菌的鲍曼不动杆菌,其符合“伏邪”的机制,根据患者临床上的不同表现予中医辨证施治,医家通过祛邪扶正的方式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基于此,文章对近5年来鲍曼不动杆菌的理论研究、临床研究、作用机制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和讨论,为更深入地寻找治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方法提供参考与启示。现将近几年对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机制及中西医治疗的进展综述如下。
2023年33期 v.15 97-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1K] [下载次数:36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周容;左代英;杨明;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复方柳菊片抗肺结核的活性成分、靶点,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通过文献收集、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SwissADME数据库,以口服生物利用度≥30%、类药性≥0.18、类药性五规则作为活性化合物的筛选条件,借助TCMSP、Swiss Target Predition数据库得到化合物的作用靶点;借助OMIM、Gene Cards、DisGeNet等数据库得到疾病靶点,取交集,筛选出化合物与疾病共有靶点。采用Cytoscape 3.9.1软件构建可视化的“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利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应用DAVID生物学信息资源对关键靶点进行基因本体论(GO)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通过AutodockTools及Vina对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进行半柔性分子对接。结果:预测筛选出复方柳菊片抗肺结核22个活性成分、126个作用靶点,PPI网络提示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Akt Serine/Threonine Kinase 1,AKT1)、IL1B、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VEGFA)、肿瘤蛋白p53(Tumor Protein p53,TP53)、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3、白细胞介素-8(C-X-C Motif Chemokine Ligand 8,CXCL8)、前列素内环氧化物合成酶2(Prostaglandin-endoperoxide Synthase 2,PTGS2)、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可能是复方柳菊片抗肺结核的核心靶点。GO功能富集分析显示,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在细胞间质、细胞表面、细胞质膜、胞质等,通过调控酶结合、细胞因子活性等,在基因表达正向调控、细胞对脂多糖的反应、药物反应、炎症反应等方面发挥作用。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复方柳菊片靶点主要富集在疾病信号通路(hsa05161:乙型肝炎、hsa05160:丙型肝炎、hsa05152:肺结核)、信号转导信号通路(hsa01521: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耐药性、hsa04151:PI3K-Akt信号通路、hsa04066:HIF-1信号通路)、免疫信号通路(hsa04668:TNF信号通路、hsa04625:C型凝集素受体信号通路、hsa04659:Th17细胞分化、hsa04620: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活性成分与作用靶点均有良好的结合活性,其中luteolin、quercetin、kaempferol与AKT1具有强烈的结合活性。结论:复方柳菊片抗肺结核具有多靶点、多成分的特点。GO功能富集分析及KEGG富集分析显示,复方柳菊片有效成分可能通过多条信号通路,通过调控酶结合、细胞因子活性等发挥抗肺结核作用,同时也提示复方柳菊片在抗结核的同时具有保肝护肝的作用。通过网络药理学筛选,解释了复方柳菊片抗肺结核的作用机制,为后续深入开展其抗菌作用研究奠定了基础。
2023年33期 v.15 102-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0K] [下载次数:15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旭峰;白晓红;修婵;杨姝荟;
目的:基于“血实宜决之”理论运用网络药理学讨论丹参-海风藤治疗紫癜性肾炎(Henoch-Schonlein Purpura Nephritis,HSPN)的作用机制。方法:“血实宜决之”出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是活血化瘀法的治疗总纲。基于“血实宜决之”理论,选取“丹参-海风藤”作为研究药物。使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获取丹参-海风藤的活性成分和其对应的靶点。借助GeneCards数据库、DisGenet数据库获取HSPN的致病靶点。使用在线绘图工具微生信获得药物-疾病交集靶点,导入Cytoscape 3.9.1绘制“药物-主要活性成分-疾病-靶点”图。采用STRING数据库获取交集靶点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信息,并通过Cyto NCA插件筛选出治疗HSPN的核心靶点。利用Metascape数据库对交集靶点进行基因本体论(GO)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采用Auto Duck Vina对核心成分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本研究筛选丹参-海风藤治疗HSPN的靶点47个,对应2个药物(丹参、海风藤)、74个活性成分(其中丹参56个活性成分、海风藤18个活性成分)。筛选出核心靶点15个,包括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9、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Akt Serine/Threonine Kinase 1,AKT1)、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肿瘤蛋白p53(Tumor Protein p53,TP5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VEGFA)、MYC基因、信号转导因子和转录激活因子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STAT3)、半胱氨酸天冬氨酸酶(Caspase,CASP3)、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 Gamma,PPARG)基因、前列素内环氧化物合成酶2(Prostaglandin-endoperoxide Synthase 2,PTGS2)、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 1,ESR1)、淀粉样β前体蛋白(Amyloid Beta Precursor Protein,APP)、MMP1、一氧化氮合成酶3(Nitric Oxide Synthase 3,NOS3)。GO富集分析得到基因信息共1 119条。KEGG富集分析得到通路141条,主要包括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 Receptor,RAGE)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I3K)-Akt信号通路、缺氧诱导因子(Hypoxia Inducible Factor,HIF)-1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信号通路、Relaxin信号通路、细胞凋亡通路(Apoptosis)等。分子对接的结果表明核心成分与核心靶点的分子对接结果均小于–5 kcal/mol,可以稳定结合。结论:“丹参-海风藤”可以基于“血实宜决之”理论通过多种成分、多个靶点、多条通路来治疗HSPN,主要涉及其抗炎、抗氧化、抗纤维化、调控细胞缺氧、促进细胞凋亡等方式。
2023年33期 v.15 111-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8K] [下载次数:16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颖睿;吕冬宁;刘明敏;陈星星;
急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急性肾炎,又称为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炎,是临床肾病科常见、多发疾病,多因链球菌、葡萄球菌、伤寒杆菌或其他细菌感染以及病毒感染所致,儿童和青少年好发,该病的治疗方式以休息、抗感染、抗病毒、纠正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为主。急性肾小球肾炎经及时有效治疗可痊愈,但临床常因误诊误治延误病情,导致预后不良。越婢加术汤为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常用中医经方,出自《金匮要略》水气病篇,主治“里水”,具有发汗解表、清热利水的功效,善治风邪伤卫,风水相搏、湿热蕴脾、水潴肌表之证,因其良好的临床疗效广泛应用于泌尿系统、呼吸系统、免疫系统、皮肤科疾病等,在改善疾病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有效率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论述急性肾小球肾炎的现代医学病因和发病机制、中医学病因病机,结合越婢加术汤的现代药理研究、方剂的组成方义、在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中的临床应用报道等,对越婢加术汤在急性肾小球肾炎中的应用及研究情况进行概述总结,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提供参考和临床新思路,以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2023年33期 v.15 118-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7K] [下载次数:359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刘丙欣;王静;刘秋霞;
目的:探讨并分析对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采用补肾清利活血汤治疗所取得的效果以及对患者肾功能和炎症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青岛静康中医肾脏病医院2020年1月―2021年2月收治的97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患者接受常规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49例患者加用补肾清利活血汤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接受不同方案治疗所取得的效果、治疗前后的肾功能水平(血清肌酐、血尿素氮)及炎症状态指标纤维粘连蛋白、白细胞介素-2情况。结果:在接受不同方案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所获疗效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肾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肾功能改善效果明显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纤维粘连蛋白与白细胞介素-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纤维粘连蛋白与白细胞介素-2水平增长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采用补肾清利活血汤治疗可以获得较好的干预效果,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肾功能及炎症状态,较常规基础治疗更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促进身体各功能恢复,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2023年33期 v.15 12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8K] [下载次数:11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丽莉;牛广华;张婷婷;张程;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属于风湿免疫病。中医学将其纳入“痹证”“腰痛”等范畴,认为AS的发病以肾虚为本,督脉失养,标实多因而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是出自《素问·刺法论篇》的中医经典理论。文章详细阐述了“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理论之内涵,意从正气不足,外邪入侵的角度探讨AS的病因病机以及治疗现状,“正气”不足,则“邪气”易袭,致疾病发生,在该理论的指导下,认为AS的治疗方法当扶正以祛邪,通过扶正气、补肾脏、强督脉的方法达到祛邪气之用,进一步证实了治疗AS当用补肾强督法,该法不仅在疾病发生阶段取得显著的临床疗效,更能在疾病发展后期稳定病情,较大程度减少了疾病发生,因此,应以补肾强督之疗法贯穿该疾病的治疗始终。以“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为临床诊疗思路,主要从治疗原则及方法、临床运用、调养及预后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总结临床治疗AS更需强调补肾、温肾原则,以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效果,以期为今后中医药治疗AS提供参考价值,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2023年33期 v.15 125-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3K] [下载次数:265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尹晓慧;廖玉婷;徐亚楠;胥文娟;杨慧云;杨艳卓;马小娟;
目的:运用熵权法结合多指标综合评分法探讨太极推拨手法联合心理护理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的最佳治疗方案。方法:选择甘肃省中医院2018年1月―2020年4月针灸一科、针灸二科、针灸三科及推拿科所收治的周围性面神经炎患者36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研究,并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9组,每组40例,同时以病发后介入治疗的时间(A)、治疗时长(B)及运用太极推拨手法与心理护理治疗顺序(C)为考察因素,每个因素设定3个水平,开展相关L9(34)正交试验;以H-B分级标准评价结果及患者病情好转情况统计的治疗效果为考察指标,运用熵权法结合多指标综合评分法优选出合理治疗方案。结果:太极推拨手法联合心理护理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的最佳治疗方案为周围性面神经炎病发后4 d先采用太极推拨手法治疗,后采用心理护理,连续治疗30 d。结论:本研究所优选出的治疗方案简单、稳定、可行,所得参数可为太极推拨手法联合心理护理治疗相关研究提供数据支撑,信息熵赋权法结合正交设计为针灸治疗方案的多指标评价研究提供借鉴。
2023年33期 v.15 129-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7K] [下载次数:22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宋晓丽;顾炜;
带状疱疹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皮肤科疾病,主要是由潜藏在神经根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再次被激活引起的。中医学将之归为“缠腰火丹”“蜘蛛疮”“蛇丹”等范畴。其中,最严重及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therpetic Neuralgia, PHN),本病是指带状疱疹皮损愈合后遗留的顽固性的剧烈神经性疼痛。PHN作为一种发病率较高、持续时间长、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及身心健康的顽固性疾病,治疗难度非常大。长时间的治疗不论在患者的心理上还是经济上都可能造成很大的影响,进而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为止,当今社会对于PHN的治疗并没有明确有效的方式方法,但中医学从整体出发,辨证论治,在治疗本病上具有其独特的认识。为了更好地预防和治疗本病,减轻PHN给患者机体及身心带来的消极影响,进一步掌握有关本病的临床知识,通过查阅大量有关中医学对于本病认识的文献,不断地进行筛选,总结了多位现代中医名家治疗PHN的学术思想,汲取多位中医名家对本病的治疗经验,为临床论治PHN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用药规律及预防调摄等提供重要的参考,为今后对PHN的研究做出了铺垫,为中医学的传承与发展作出贡献。
2023年33期 v.15 134-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9K] [下载次数:376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孙玉琦;赵晓峰;
皮肌炎是一种病情易反复,迁延难愈的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本病大部分发展缓慢,主要累及皮肤和肌肉,典型症状表现为皮肤损害和肌肉疼痛无力,其诊断目前并无统一标准,治疗上西医多应用类固醇皮质激素大剂量甚至冲击治疗,病情严重者则需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同时患者需长年坚持服药,一旦停药,则病情极易复发,总之,用西药治疗不仅耗费时间长,且疗效得不到确切保证。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的蓬勃发展,针灸治疗各种疾病的疗效也愈发得到认可。针灸作为一种独特的医疗技术,以良性、双向性调节为特点,通过刺激穴位以疏通经络,调节阴阳的平衡进而扶正祛邪,并因其效高、安全、经济、方便无创伤、不良反应小而备受青睐。赵晓峰教授师从著名针灸专家、国医大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学敏教授和天津市名中医、国家级名中医武连仲教授,从事针灸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0余载,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针药结合,灸法、火针、刺络放血、电针、拔罐等杂合而治,尤其善于治疗各类疑难杂病。现将赵晓峰教授运用针灸疗法治愈皮肌炎案例1例报道如下,以期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参考。
2023年33期 v.15 138-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1K] [下载次数:19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