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著

  • 双样本孟德尔随机化研究哮喘与气虚表型的相关性

    杨敏;戴和森;黄平富;

    目的:采用双样本孟德尔随机化分析方法探讨哮喘与气虚表型之间的关联。方法:哮喘数据集主要来源于Valette K等研究,气虚质主要通过全身去脂重量(Whole Body Fat–free Mass,WBFFM)、虚弱指数(Frailty Index,FI)、近两周内疲劳嗜睡频率(Frequency of Tiredness and Lethargy in Last 2 Weeks,FT)、上呼吸道感染(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URTI)、头晕目眩、记忆力减退等主要体质特征表现,FI数据来自Janice L Atkins的研究,WBFFM数据、FT通过IEU Open GWAS数据库下载,URTI、头晕目眩、记忆力减退通过芬兰基因数据库下载。通过R语言Two–Sample MR软件包进行孟德尔随机化分析,将逆方差加权(IVW)方法作为主要分析方法,通过MR–Egger、Weighted median、Simple mode、Weighted mode验证其可靠性,并进行异质性检验、敏感性分析、多效性分析。结果:IVW分析结果表明,哮喘与WBFFM呈负相关(OR=0.988 5,95%CI=0.979 2~0.997 9),与FI(OR=1.117 3,95%CI=1.095 0~1.139 1)、头晕目眩(OR=1.076 0,95%CI=1.017 0~1.138 2)、URTI(OR=1.121 4,95%CI=1.080 9~1.163 3)呈正相关,结果具有显著性。哮喘与记忆力减退(OR=1.015 8,95%CI=0.910 0~1.133 9)、FT(OR=1.010 4,95%CI=0.999 0~1.021 2,P=0.056 1)呈正相关,但结果缺乏显著性。异质性检验提示不存在异质性,敏感性分析均显示稳健,且未显示多效性。结论:哮喘可增加多项气虚表型的风险,在哮喘的诊疗中应及时识别患者是否存在继发性气虚,及时干预,“既病防变”。

    2025年20期 v.17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7K]
    [下载次数: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基于数据挖掘探析田雪飞教授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用药规律

    姚力玮;夏沛;朱浩然;田雪飞;

    目的:探讨田雪飞教授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用药经验。方法:收集2020年4月-2024年4月田雪飞教授治疗原发性肝癌的门诊中药处方,建立Excel数据资料表并录入相关数据,使用古今医案云平台2.3.9进行统计分析,包括药物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及复杂网络分析。结果:共纳入281首处方,涉及中药198味,药物总使用频次为5 782,临床表现以纳呆、口干、腹胀、口苦、胁痛、失眠、畏寒、夜尿多为主,所用药物药性以寒、温、平为主,药味以苦、甘、辛为主,归经以脾经、肝经、肺经、胃经为主,使用频次居前5位的中药依次为甘草、柴胡、鳖甲、白芍、桃仁;按中药功效分类,居前3位的中药为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高频药物组合排序居前5位的为桃仁–鳖甲、鳖甲–柴胡、柴胡–桃仁、柴胡–白芍、土鳖虫–鳖甲;通过聚类分析获得5组药物组合;通过复杂网络分析可知核心药物为甘草、柴胡、鳖甲、桃仁、白芍、土鳖虫、干姜、厚朴、壁虎、白术、附子等11味药,构成了田教授治疗肝癌的核心方剂框架。结论:田雪飞教授治疗原发性肝癌紧抓“中虚生积”的核心病机,采用扶正祛邪与攻补并重的治疗原则,尤其重视活血化瘀及虫类药的使用,扶正以补气生血为主,攻邪以清热解毒、化痰散结、活血散瘀为重点,体现了多靶点、多途径、全方位的治疗策略。

    2025年20期 v.17 1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9K]
    [下载次数:16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网络毒理学探讨黄药子对甲状腺结节及肝损伤的毒效机制研究

    刘媛媛;王静;张家瑞;赵悦;高静;庞敏;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与网络毒理学初步探究黄药子治疗甲状腺结节的作用机制及导致肝损伤的毒性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收集黄药子相关成分及其对应靶点,利用UniProt数据库检索靶点基因名,通过GeneCards和OMIM数据库获取甲状腺结节和肝毒性相关靶点,将其分别与药物靶点交叉,获得“药物–疾病”共有靶点。将共有靶点导入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利用Cytoscape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利用R语言软件对核心靶点进行基因本体论(GO)功能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筛选后获得黄药子化学成分15个、作用靶点203个,以及其与甲状腺结节的交集靶点130个,相关通路180条;与肝毒性的交集靶点共178个,相关通路有192条。黄药子可通过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Akt Serine–Threonine Protein Kinase 1,AKT1)、肿瘤蛋白p53(Tumor Protein p53,TP53)、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IL–1B等靶点调控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AGE)–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 Receptor,RAGE)、IL–17、TNF等信号通路治疗甲状腺结节,其肝毒性的产生与AKT1、TNF、IL–6、TP53、IL–1B等靶点调控AGE–RAGE、IL–17、TNF等信号通路关系密切。结论:黄药子对甲状腺结节的治疗效果及肝损伤的致毒机制涉及多种成分、靶点和通路,本研究为后续深入研究开拓了新思路。

    2025年20期 v.17 20-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9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探讨甘草附子汤治疗骨性膝关节炎的机制

    刘子龙;张汉庆;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研究甘草附子汤治疗骨性膝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的相关机制。方法:基于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对甘草附子汤所含药物的活性成分及其作用靶点进行筛选,通过GeneCards和OMIM数据库检索并筛选出KOA疾病靶点,利用Venny 2.1.0平台制作韦恩图,获取药物与疾病的交集靶点。将交集靶点导入STRING平台绘制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图,并通过Cytoscape 3.10.3软件筛选出核心靶点。使用Cytoscape3.10.3软件绘制药物–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图,根据度值筛选关键化合物。使用Metascape平台对交集靶点进行基因本体论(GO)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借助微生信平台将分析结果绘制成气泡图与柱状图。最后借助Autodock Vina 1.2.5工具将5个核心靶点与5个关键化合物进行分子对接,并使用PyMOL 2.6.1进行可视化展示。结果:甘草附子汤治疗KOA的关键活性成分为槲皮素、山柰酚、柚皮素、7–甲氧基–2–甲基异黄酮、刺芒柄花素等,核心靶点为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Akt Serine–Threonine Protein Kinase 1,AKT1)、IL–1B、肿瘤蛋白p53(Tumor Protein p53,TP53)等,涉及的关键通路主要包括IL–17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关键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均结合稳定。结论:甘草附子汤可通过多靶点、多途径治疗KOA。

    2025年20期 v.17 30-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3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心系病证

  • 芪苈强心胶囊辅治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有效性和安全性Meta分析

    王宏志;焦晓民;

    目的:系统评价西药联合芪苈强心胶囊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 Med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由2位研究员分别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与文献质量评价工作,用Rev Man 5.4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17项研究,共计1 56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表明:芪苈强心胶囊辅助治疗能够提高临床总有效率[RR=1.23,95%CI(1.17,1.28),P <0.000 01],改善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MD=5.62,95%CI(4.61,6.62),P <0.000 01]、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Systolic Diameter,LVESD)[MD=-5.52,95%CI(-6.62,-4.42),P <0.000 01]、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LVEDD)[MD=-6.56,95%CI(-8.16,-4.97),P <0.000 01]、心指数(Cardiac Index,CI)[MD=0.58,95%CI(0.09,1.06),P=0.02]与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CO)[MD=0.63,95%CI(0.39,0.87),P <0.000 01],降低Q–T间期离散度(Q–T dispersion,QTd)[MD=–6.39,95%CI(-7.02,-5.76),P <0.000 01]、血清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 BNP)[MD=-407.94,95%CI(-647.82,-168.06),P=0.000 9]、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9,MMP9)[MD=-44.15,95%CI(-83.66,-4.64),P <0.000 01]和肿瘤坏死因子–α[MD=-3.51,95%CI(-5.99,-1.03),P=0.006]水平,未显著增加不良事件发生风险[MD=0.63,95%CI(0.29,1.39),P=0.260]。结论:芪苈强心胶囊辅治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在提高临床总疗效,以及改善患者心功能、电生理稳定性及生物标志物水平等方面优势显著,且安全性良好,但未来还需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进一步支持。

    2025年20期 v.17 39-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6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气血理论”探析内质网应激在心力衰竭中的作用及中医药防治

    刘思雨;王颖;刘丰伟;孙静;

    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疾病的终末转归,内质网应激是内质网在负性因素刺激下发生的一种机体内源性整合调控机制,对心肌细胞具有促进或抑制凋亡的作用,是心力衰竭发病的病理生理基础。本研究围绕气血理论及内质网应激阐述心力衰竭的病理机制及中医药通过靶向内质网应激在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干预作用。气血阴阳失调之病理状态贯穿心力衰竭始终,而内质网应激的调控与气血平衡状态高度重合,是气血理论在微观层面的体现。气血调和则得以抗邪,适度的内质网应激可实现自我调节和修复、维系心功能正常。气血调和是人体阴阳平衡,脏腑功能正常的体现,气充推动血行,血足则载气周流。气血失衡,进而气虚血瘀,使心力衰竭加重。过度的内质网应激引起心肌细胞肥大、损伤、凋亡,促进心力衰竭进程。气血失调,则气虚而运血无力,瘀血阻遏气机,气机升降失司而致病。基于补气活血化瘀靶向调节心肌细胞内质网应激是防治心力衰竭的关键所在。应用中药调控内质网应激以干预心力衰竭的进展颇具前景,可应用“益气”单味药人参、黄芪和葛根及偏重“活血”单味药红景天、丹参等调控内质网应激,还可应用中药复方如补中益气汤、补阳还五汤、血府逐瘀汤等调控内质网应激。本研究立足于气血阴阳理论,遵循补气活血化瘀之法,发挥中药多靶点、多通路的治疗优势,以调节内质网应激,进而维持心脏功能稳定,对治疗心力衰竭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20期 v.17 48-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4K]
    [下载次数: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六经气化学说辨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合并抑郁焦虑状态

    周德颖;李晓凤;杜武勋;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为心血管科常见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群,发病率、病死率高,病程较长,常需终身服药,使得患者常合并抑郁焦虑状态。西医对冠心病合并抑郁焦虑状态常采用心血管药物合并精神药物加以治疗,但精神药物不良反应明显,且与心血管药物的相互作用尚不明确,可能增加心血管不良事件风险,故而西医药治疗目前受到一定限制。冠心病合并抑郁焦虑状态为典型的双心疾病,中医学基于“心主神明,心主血脉”理论治疗本病,“形神”同调,取得较好疗效,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本研究结合杜武勋教授学术思想,通过文献研究,总结归纳六经气化学说的基本内容,明确六经气化学说的学术价值与临床意义,以六经气化学说分析归纳冠心病合并抑郁焦虑状态的病机、治法。冠心病合并抑郁焦虑状态关系到六经,基本病机为厥阴–少阳风火失和、阳明–太阴开阖失司、少阴–太阳水火失济,致使气滞心胸,心脉痹阻,心神失养,发为本病。病位主要在厥阴肝木、阳明胃土,与气、痰、瘀、虚等病理要素相关。据此,以“泄厥阴,和阳明”为基本治法辨治本病,取得较好疗效。基于六经气化学说辨治冠心病合并抑郁焦虑状态是一条可行的途径,体现了中医学“整体观念”“天人相应”的基本特点,具有执简驭繁之妙,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2025年20期 v.17 57-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6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医药调控微小核糖核酸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研究进展

    路瑞华;张诗悦;

    近年来,我国心血管疾病呈现出发病人群年轻化的趋势,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与心血管疾病的交互作用日益显著,对居民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已成为导致居民死亡的首要原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在全球范围内构成了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已有研究证实,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mi RNA)及其同族分子与多种心血管疾病存在密切关联,在疾病的进展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并涉及冠心病的诊断、预后及治疗。中医在治疗冠心病方面具有独到优势和确切疗效,在临床诊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相关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目前,对其相关分子生物学机制的实验研究证实,中医药治疗冠心病时参与miRNA的调控作用,与机体的炎性反应、细胞凋亡、细胞焦亡及血管新生等过程密切相关。此外,关于miRNA对冠心病不同中医证型的微观本质的探索提供了大量的证据,进一步体现了miRNA的应用前景广阔。本研究基于相关文献,就miRNA表达对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作用与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机制研究进行综述,旨在从基因角度为中医药干预冠心病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为丰富治疗策略及开发新型药物提供思路,进一步推动中医药在冠心病防治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2025年20期 v.17 63-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2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基于“君火以明,相火以位”探析慢性心力衰竭辨治思路

    岳鑫炜;杨戈;杜言辉;付强;

    随着社会人口结构改变与代谢障碍性疾病患病率持续攀升,慢性心力衰竭的疾病负担呈现显著增长态势,已对公共卫生资源分配形成持续性压力。西医治疗本病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如不良反应和耐药性。近年来,中医药基于整体调节、辨证施治的治疗特点,在减轻患者痛苦,改善临床症状、远期预后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研究从《黄帝内经》“君火以明,相火以位”理论出发,通过梳理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总结出本病的发生与患者久病、年老、体弱损伤机体阳气相关,认为本病的基本病机为“君火不明,相火不位”。心之君火、肾之相火亏虚而不能相互化生,心气(阳)鼓动无力,进一步产生血瘀、水停,故依此构建温心阳–补肾阳–化瘀水的三级治疗体系:温心阳以昌君火之明,补肾阳以复相火之位,化瘀利水以治其标,从而构建心肾同调、脏腑兼治,标本兼顾的综合治疗体系。本研究从心力衰竭的病机与治疗方面探讨“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对于心力衰竭的辨治意义,为中医药辨治慢性心力衰竭提供参考。

    2025年20期 v.17 70-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2K]
    [下载次数: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脾胃病证

  •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仙鹤草治疗胃癌的分子机制

    周杨;蔡新生;仉立强;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联合GEO芯片数据研究仙鹤草治疗胃癌的分子机制。方法:使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ETCM、TCMID数据库及相关文献筛选仙鹤草有效活性成分及靶点基因,使用GEO芯片挖掘胃癌差异表达基因,选取药物–疾病交集基因进行基因本体论(GO)功能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及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通过Cytoscape软件基于网络拓扑属性筛选仙鹤草核心成分及其治疗胃癌的关键靶点,对核心成分和关键靶点运用AutoDock Vina软件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共得到仙鹤草14个活性成分和221个作用靶点,胃癌差异表达基因3 914个,筛选出关键靶点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成酶(Prostaglandin Endoperoxide Synthase,PTGS)2、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 Gamma,PPARG)、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9、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s,CASP)3、肿瘤蛋白p53(Tumor Protein p53,TP53)等,核心成分有木犀草素、山柰酚、熊果酸和玫瑰树碱等,并作用于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信号通路、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I3K)–蛋白激酶B(Akt)等通路。分子对接显示,关键靶点和核心成分有较好的结合活性。结论:本研究初步揭示了仙鹤草活性成分治疗胃癌的分子机制,为提取仙鹤草抗癌有效成分提供理论依据。

    2025年20期 v.17 76-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1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技术结合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探究左金方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作用机制

    闫晓瑜;赵东颖;张建平;李正;李艳英;李翠;郝联春;臧新钰;扈靖;

    目的:探究左金方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作用机制。方法:富集左金方中的生物碱,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ltra–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Quadrupole Time of Flight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UPLC–Q–TOF–MS/MS)技术对其进行成分表征。基于Swiss ADME数据库和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对化合物靶点进行预测,从GeneCards、OMIM数据库检索胆汁反流性胃炎疾病相关靶点,与化合物靶点取交集,获得交集靶点,通过Cytoscape构建左金方生物碱组分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靶点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将交集靶点导入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论(GO)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构建“疾病–通路–药物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图,获得左金方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核心成分。基于分子对接对核心成分和潜在靶点间相互作用进行验证。结果:筛选出17个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共419个,与880个胆汁反流性胃炎疾病取交集后获得交集靶点81个。通过“疾病–通路–药物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图发现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核心成分主要是巴马汀、吴茱萸次碱、8–O–表小檗碱、吴茱萸碱。结论:左金方生物碱组分可以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下调炎症因子表达,抑制胃酸分泌,调节胃上皮细胞稳态,保护胃黏膜,从而发挥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作用。

    2025年20期 v.17 85-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8K]
    [下载次数: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附椒温中汤治疗三阴脏寒型胃脘痛的临床研究

    董月秋;姜莉云;吴文笛;邓虹;刘煜秀;詹蓉;杨志芹;

    目的:探讨并分析运用附椒温中汤治疗三阴脏寒型胃脘痛(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2年12月-2024年3月于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部接受诊治的100例胃脘痛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50例。治疗组接受附椒温中汤颗粒制剂口服治疗,对照组采用黄芪建中汤颗粒制剂口服治疗。两组患者均每日服用1剂,服用时间为饭后半小时,疗程均为28天。比较治疗后两组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胃脘痛–脾胃病医生报告结局症状量化积分变化,并评估其安全性。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疼痛VAS评分及胃脘痛–脾胃病医生报告结局症状量化积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各项评分的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未出现任何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附椒温中汤在治疗三阴脏寒型胃脘痛(慢性胃炎)方面显示出显著的临床效果,能够有效缓解胃痛症状,减轻疼痛程度,并且安全性良好,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2025年20期 v.17 97-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4K]
    [下载次数: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临床研究探讨益气养阴活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的作用机制

    孙萍;程鹏;霍星星;樊吟秋;常梦雨;何昕宇;

    目的:评估益气养阴活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with Intestinal Metaplasia,GIM)的临床疗效,并结合网络药理学方法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通过网络药理学筛选出益气养阴活血方治疗GIM的活性成分、核心靶点及通路,用CB–Dock2在线平台进行活性成分和靶点的分子对接以验证其结合活性。临床研究共纳入60例GIM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给予益气养阴活血方治疗,对照组给予胃复春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比较治疗前后两组临床疗效、症状评分、胃黏膜病理评分、炎症因子等指标。结果:益气养阴活血方治疗GIM的活性成分有槲皮素、木犀草素、β–谷甾醇、川陈皮素等,核心靶点有B淋巴细胞瘤–2(B–cell Lymphoma–2,BcL–2)、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STAT)3、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IL–1β、肿瘤蛋白p53(Tumor Protein p53,TP53)等。通过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得到的富集通路有TP53、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等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筛选所得的主要活性物质与疾病相关核心靶标呈现出较强的结合亲和力。治疗组与对照组的证候总有效率分别为80.00%(24/30)和46.67%(14/30),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评分、胃黏膜病理评分、炎症因子指标均低于同组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整体情况优于对照组。结论:益气养阴活血方对脾气虚弱、胃阴不足型GIM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其作用机制是方中槲皮素、木犀草素、川陈皮素、β–谷甾醇等活性成分降低TNF、IL–6、IL–1β等细胞因子的表达,抑制NF–κB信号通路以改善胃黏膜炎症,从而促进细胞凋亡,发挥改善肠上皮化生的作用。

    2025年20期 v.17 103-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8K]
    [下载次数:20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五运六气理论探讨急性胰腺炎发病规律和防治思路

    吴婧婧;朱怡君;朱惠萍;孙宏文;

    目的:从五运六气理论探讨急性胰腺炎的发病规律和防治思路。方法:收集于2016年1月20日-2024年1月19日在苏州市中医医院住院的772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出生日期和发病日期,转化成对应的运气因素,统计各因素的频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出生日期为司天-在泉者中以阳明燥金(司天)-少阴君火(在泉)患者最多,出生日期综合运气方面以(中运)少木-阳明燥金(司天)-少阴君火(在泉)患者最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日期方面,主运太少患者中以少木患者最多,客运太少患者中以太木患者最多,主气-客气患者中以厥阴风木-少阴君火患者最多。结论:出生在丁卯年、丁酉年以禀赋金乘木郁为主的气化体质者最易罹患急性胰腺炎,主运太少为少木、客运太少为太木、主气-客气为厥阴风木-少阴君火的时段最易发病,故急性胰腺炎可以从肺、心、寒防治。

    2025年20期 v.17 112-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1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肾系病证

  • 基于五运六气理论辨治肾病综合征

    石蒙;周金业;马宏伟;周红权;

    肾病综合征是主要表现为大量蛋白尿、低白蛋白血症、水肿、高脂血症的一种临床综合征,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肾脏疾病,病因病机较为复杂。西医学对肾病综合征的治疗方法有限且可能面临感染风险高或其他不良反应。中医药对于肾病综合征的防治有独到的优势。五运六气理论是中医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源于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根据天干地支结合五行及六气的生化与承制的关系推导并预测气候变化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以“天人合一”为核心指导思想,探究自然界气候对人体生理、病理的作用。本研究基于五运六气理论探析肾病综合征的辨治思路,运用五运六气理论分析特定的时空状态、气候状态及不同体质肾病综合征患者的发病特点及诊疗规律。周红权主任医师对运用五运六气理论诊疗肾病综合征疾病颇具心得,认为辨治本病的关键是“审象握机”,重视五运六气之间“气化”“亢害承制”所引起的人体脏腑气血、气机变化,并结合特定五运六气时间所带来的先天禀赋差异及患者脉证之象,“司天”“司人”“司病证”,整体分析,全面辨证,运用《三因司天方》并参合开阖枢气化理论活用经方治疗肾病综合征可获良效,为中医治疗肾病综合征提供思路。

    2025年20期 v.17 120-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5K]
    [下载次数:23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浊毒”探讨慢性肾脏病及代谢重编程的机制研究

    苏比奴尔·阿不都克力木;邬菊花;秦旭阳;谢娜;舒占钧;

    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已成为当今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本病起病隐匿,早期常无症状,病情迁延,且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具有患病率高、知晓率低的特点。CKD发病机制涉及多因素的复杂病理生理过程,包括代谢紊乱、氧化应激、持续炎性反应等。其中,肾纤维化为核心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肾间质成纤维细胞异常活化、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及正常肾实质结构的渐进性破坏,最终导致肾小球硬化和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成为CKD向终末期肾病进展的决定性病理基础。肾纤维化的细胞会发生代谢重编程。代谢重编程是细胞在应对缺氧、炎症、能量应激或氧化损伤等外界刺激时,为适应生存需求而主动调整能量代谢途径的动态过程。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能量代谢异常所引发的糖脂及氨基酸代谢紊乱可以促进CKD的发生、进展。调节肾脏细胞的代谢重编程可以改善肾功能,抑制肾纤维化,减缓CKD的进展。代谢重编程伴随的葡萄糖、乳酸、脂滴蓄积等与中医理论中CKD之“脾肾阳虚,浊瘀内阻”的病机本质趋同。对于CKD的治疗,当健脾益肾,化瘀祛浊。本研究以代谢重编程为切入点,探讨CKD“脾肾阳虚,浊瘀内阻”的病机特点,纠正能量物质代谢紊乱的状态,以重塑代谢重编程,为中医药防治CKD提供新思路。

    2025年20期 v.17 125-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6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Neo4j探讨中医治疗肾性贫血临床用药规律:由新安医学“固本培元”理论引发的思考

    丁鹏;刘诗富;

    目的:探索中医药治疗肾性贫血的临床规律,并结合新安医学“固本培元”理论深入思考。方法:收集相关中医文献数据,利用Neo4j构建知识图谱,分析药物、症状、证型等之间的关系。结果:共纳入中药处方119首,涉及证素171条、中药166味,证素使用频次居前3位的为脾肾气虚、湿浊、气血两虚,使用频次≥50的中药共有7味,即黄芪、当归、白术、茯苓、熟地黄、党参、大黄。关联规则置信度居前3位的药物组合为当归→黄芪、白术→黄芪、茯苓→黄芪。结论:肾性贫血核心证素为脾肾气虚与湿浊,临床治疗原则为补气养血、健脾利湿,组方紧紧围绕当归、黄芪,通过气血双补的方式从先天与后天两个角度滋养人的根本,以达到固本培元的效果。

    2025年20期 v.17 130-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2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中医杂病研究

  • 基于“顺气为先,调中为要”浅析小儿推拿治疗郁证

    李亚楠;王伟伟;王雨婷;吴琼;姚笑;

    郁证是指由气机郁滞、脏腑功能失调引发的一类病证。小儿郁证所涉疾病繁多,严重影响小儿身心健康,给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小儿因其独特的“纯阳之体”“心、肝有余,肺、脾、肾常不足”的生理病理特点,临床多见火郁证、食郁证和痰郁证,显著区别于成人以肝郁为主的郁证。目前,针对小儿郁证的特异性研究相对缺乏,且治疗手段多局限于中药内服。本研究通过系统梳理郁证的历史沿革,从《黄帝内经》“五郁”理论到明清时期李用粹提出的治疗总则,重点探讨《证治汇补》中“顺气为先,调中为要”等核心理论对小儿推拿治疗郁证的指导价值,提出了“顺气–调中–辨五郁”的小儿推拿诊疗体系,强调治疗以“顺气为先”,运用推揉膻中穴、按弦走搓摩等手法畅达气机;以“调中为要”,通过摩腹、揉足三里穴、揉中脘穴等手法鼓舞中焦,恢复脾胃枢纽功能;同时明辨“五郁”,灵活运用“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的治疗原则。针对小儿常见的火郁、食郁、痰郁,选取3个典型案例具体展示了在“顺气为先,调中为要”理论指导下小儿推拿的个性化治疗方案与辨证选穴。对火郁证患儿通过清肺平肝、掐揉曲池穴等手法疏肝降火,配合心理疏导后患儿体温恢复正常;食郁证患儿采用清胃经、分腹阴阳等手法消食导滞,治疗后患儿食欲显著改善;痰郁证患儿运用清肺经、分推肩胛等手法开胸化痰,治疗后患儿咳嗽及痰鸣音明显缓解。结果表明,小儿推拿疗法基于“顺气为先,调中为要”理论,能够有效调畅气机、恢复脏腑功能,为治疗小儿郁证提供了安全、有效、易被接受的外治方法,丰富了中医治疗小儿郁证的研究。

    2025年20期 v.17 138-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7K]
    [下载次数: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态靶辨证”探讨双秦消肿方治疗高尿酸血症的思路

    许亚丽;潘美含;臧皓皓;王嘉;王钢;

    仝小林院士首次提出的“态靶辨证”理论突破了传统中医辨证论治框架,创新性地将宏观“病态”与微观“靶标”相结合,形成多维度整合的诊疗体系。该理论以“证–症–病–因”为逻辑主线,既强调对疾病整体病理状态的动态调控,又注重对特异性症状、生物标志物及病因机制的靶向干预,为高尿酸血症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新范式。双秦消肿方基于此理论,以“调态打靶”为纲,从症、标、态三层次协同施治:针对高尿酸血症患者关节酸胀、肢体困重、脘腹胀满、小便短黄等“症靶”,用秦艽清热化湿、通络止痛,缓解关节症状;黄芪、女贞子健脾益肾,改善脾虚湿滞引起的腹胀、便溏;同时聚焦“标靶”,通过黄柏抑制黄嘌呤氧化酶活性以减少尿酸生成,秦艽调节肾脏尿酸转运蛋白以促进排泄,女贞子调控肠道菌群以纠正嘌呤代谢紊乱,从而显著降低血尿酸。此外,该方遵循仝院士“病证结合、分期论治”思想,将高尿酸血症分为郁热期、痰瘀期、虚损期三阶段,分别侧重于清热利湿、化痰活血、健脾益肾,并基于“方药量效”理论调整关键药物剂量,如郁热期重用秦艽配伍泽泻清热利湿,痰瘀期加丹参、赤芍活血化瘀以消解尿酸盐结晶沉积,虚损期以大剂量黄芪、女贞子补益脾肾,逆转慢性肾损伤。这种“分期辨态–动态打靶”的模式,既传承了中医“三因制宜”的个体化精髓,又融合了现代医学精准调控的优势,实现了从“降尿酸”到“调代谢–护器官”的全病程管理突破。

    2025年20期 v.17 144-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8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医临床研究》杂志 欢迎投稿 欢迎订阅

    <正>《中医临床研究》杂志是由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创办,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刊号CN 11-5895/R,国际刊号ISSN 1674-7860,国内外公开发行,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出版单位为北京中汇中医药杂志社有限公司。办刊宗旨及业务范围:传承和弘扬中医药传统,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框架,面向临床,汇总中医临床经验,报道国内外中医临床研究成果,促进中医临床学术交流,为中医现代化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学术研究平台,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

    2025年20期 v.17 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9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