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著

  •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山慈菇-夏枯草治疗乳腺增生的潜在作用机制

    张名明;樊舒瑶;谢小红;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方法分析山慈菇–夏枯草治疗乳腺增生的潜在作用靶点和机制。方法:使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筛选山慈菇–夏枯草的有效活性成分及其对应的作用靶点,利用人类基因卡片数据库(GeneCards)、人类孟德尔遗传在线数据库(OMIM)检索获得乳腺增生疾病靶点。将药物作用靶点和疾病靶点取交集,并绘制韦恩图。分别运用Cytoscape 3.9.2软件和STRING数据库构建“药物有效成分–作用靶点”网络图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图。应用R软件对交集基因进行基因本体论(GO)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运用AutoDock 1.5.6软件进行分子对接,PyMOL 3.0.3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共获得中药有效成分13种、有效活性成分靶点193个、疾病靶点5 088个,药物–疾病共同靶点162个。通过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获得44个核心靶点。主要有效成分为槲皮素、β–谷甾醇、豆甾醇、木犀草素、2–甲氧基–9,10–二氢菲–4,5–二醇等,作用于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Akt Serine/Threonine Protein Kinase 1,AKT1)、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肿瘤蛋白p53(Tumor Protein p53,TP53)等核心靶点,通过调控等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d Glycosylation End Product,AGE)–AGE受体(Receptor of AGE,RAGE)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等提高细胞应对氧化应激能力、调节激素水平、抑制血管生成、抗炎性反应等治疗乳腺增生。分子对接显示,主要有效成分与疾病靶点具有较好的结合能力。结论:山慈菇–夏枯草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治疗乳腺增生,本研究为临床治疗和实验探索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

    2025年08期 v.17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37K]
    [下载次数:3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基于“气化–自噬”理论及网络药理学探讨黄芪异病同治2型糖尿病与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作用机制

    徐海旭;李长辉;

    目的:基于“气化–自噬”理论,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方法,探讨黄芪异病同治2型糖尿病与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简称甲减)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结合文献检索获取黄芪的活性成分,用TCMSP、PubChem、SwissTargetPrediction、PharmMapper数据库获得相关靶点,GeneCards、OMIM、PharmGKB数据库预测2型糖尿病、甲减的相关靶点。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交集靶点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通过网络拓扑参数预测核心靶点,利用R语言对核心靶点进行基因本体论(GO)功能富集分析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后利用分子对接和文献数据验证核心成分与核心靶点的结合能力。结果:得到黄芪活性化合物21种,主要活性成分包括槲皮素、山柰酚、黄芪紫檀烷苷、7-O-甲基异黏液菌醇、异鼠李素和雅兰醇等;黄芪与2型糖尿病、甲减的交集靶点有110个,两次筛选得到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Akt Serine/Threonine Kinase 1,AKT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 Gamma,PPARG)、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肿瘤蛋白p53(Tumor Protein p53,TP53)等14个核心靶点。GO和KEGG分析表明,核心靶点主要通过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 Kinase,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信号通路、糖尿病并发症中的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AGE)–AGE受体(Receptor for AGE,RAGE)信号通路等多条信号通路发挥调节作用,核心成分与核心靶点分子对接显示出良好的结合活性。结论:2型糖尿病与甲减通过“气化–自噬”理论相互联系,黄芪可以通过多组分、多靶点、多通路调控“气化–自噬”治疗2型糖尿病与甲减。

    2025年08期 v.17 8-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46K]
    [下载次数:30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肿瘤专题

  • 王献民老中医从“扶阳”论治膀胱癌临证经验

    时润嘉;张智学;刘鑫涵;王献民;

    总结扶阳医学领军人物王献民老中医论治膀胱癌的经验。基于临床治疗膀胱癌的大量案例,王献民老师认为,膀胱癌的基本病机以脏腑气血亏虚,肾中元阴元阳虚损为本,以寒湿瘀浊结聚,甚者瘀而化热,气化不行,水道不畅为标。针对这一病机,王老师确立了枢转伏邪、抗癌消结、填精补髓的治疗原则,采用集扶、枢、通、透、补、填于一体的扶阳大法,枢转通利透邪以袪寒湿、痰瘀,扶正填精益髓以扶元精、元阳。在治疗过程中,王老师用药遣方紧紧围绕枢转通利、补元固中、补髓填精等学术思想展开,首先疏通、修复瘀堵损伤的经络筋脉、脏腑腠理,使枢转之路通畅,然后在扶助正气、固护中焦的同时逐步透转骨髓脏腑、奇经八脉的深层伏邪,使癌毒由二便排出而逐渐消散,最后固本培元,及时补益元精、元阳,使“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同时,王老师还将自身临床经验与中药现代药理研究有机结合,精准选用一系列抗癌药组、抗癌专药,尤其善用守宫、蝼蛄、蟑螂等虫类药物治疗膀胱癌等肿瘤疾病。经过临床长期检验,王献民老中医运用扶阳大法、法中法、经验药对及虫类药物在癌瘤癥积特别是膀胱癌的治疗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也为中医学治疗肿瘤疾病提供了宝贵的临证经验和有效的治疗思路。

    2025年08期 v.17 18-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8K]
    [下载次数: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脏结”条文浅析恶性肿瘤辨治

    李凯;夏克春;李董男;李学军;

    目的:分析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中关于“脏结”的理论治疗恶性肿瘤的潜在价值。方法:通过文献梳理与条文解读,结合现代研究,重点分析“脏结”的内涵、成因及五脏“脏结”的辨证施治方案。结果:“脏结”与现代恶性肿瘤在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上有诸多相似之处,是指因正气不足、脏气虚衰、阴寒凝结、气血阻滞等导致脏器血络中形成有形痞块的一类疾病。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详细阐述了五脏各“脏结”的辨治原则,指出“脏结”具有“正气不足,脏气虚寒”“阳虚阴盛,脏结难治”“邪盛正衰,预后较差”的前、中、后三期病机演化。针对肝、心、肺、脾、肾五脏的脏结,辨其虚实,分期而治,以温阳散寒、调和气血为治疗大法,五脏结分别施用“虚”“实”之剂。肝脏结虚用吴茱萸汤,实则用桂枝当归牡丹皮桃仁枳实汤;心脏结虚用连翘阿胶半夏赤小豆汤,实则用黄连阿胶半夏桃仁茯苓汤;肺脏结虚用百合贝母茯苓桔梗汤,实则用葶苈栝楼桔梗牡丹汤;脾脏结虚用白术枳实桃仁干姜汤,实则用大黄厚朴枳实半夏甘草汤;肾脏结虚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实则用桂枝茯苓枳实芍药甘草汤。以上诸方意在调和机体阴阳、畅通血脉、增强正气,其中大多数药物本身亦有抗肿瘤之效。结论: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中关于“脏结”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对现代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为进一步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恶性肿瘤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2025年08期 v.17 24-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1K]
    [下载次数:16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张西俭治疗恶性肿瘤脉诊浅析

    田巾仟;张西俭;朱丹平;

    脉诊是中医独具特色的诊断方法之一,可用以了解人体脏腑功能、气血盛衰。通过观察恶性肿瘤患者的脉象表现可以认识到其脏腑功能、气血阴阳的变化。脉象可反映出疾病的病机变化信息,张西俭教授认为,恶性肿瘤虽是众多疾病中特殊的一类,但其脉象变化与其他疾病无异,平脉辨治,可为临床早期筛查和预警肿瘤疾患提供线索。张西俭教授遵循“脉诊为先,四诊合参”的临床诊疗思路,在临床接诊肿瘤患者的过程中可见到癌瘤的常见脉象。本研究阐述了张西俭教授脉学理论中脉气、脉质的内涵,总结了恶性肿瘤的典型脉象,包括气点、气团、气聚、满象、沉陷象及虚象,通过描述典型脉象的形态特征辨析其形成机制,以探究脉诊对临证辨治恶性肿瘤的指导意义。张西俭教授临证重视脉诊,平脉辨治肿瘤经验丰富。本研究总结张西俭教授多年临床经验,概括癌瘤患者的典型脉象特征,为临床早期筛查和预警肿瘤提供依据,为脉诊在恶性肿瘤中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2025年08期 v.17 3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4K]
    [下载次数: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药复方防治结直肠腺瘤的用药规律与作用机制分析

    赵凤露;肖君;

    目的:探究中药复方防治结直肠腺瘤(Colorectal Adenomas,CRA)的用药规律和作用机制。方法:从中文数据库中检索中药复方防治CRA的文献,构建处方数据库并进行频次统计,利用SPSS进行药物关联规则分析,利用IBM SPSS Statistics 27进行高频药物聚类分析。依托TCMSP平台和GeneCards获取药物与疾病靶点,取交集后通过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 3.10.1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模型并获取关键靶点。通过DAVID数据库对交集靶点进行基因本体论(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利用Cytoscape 3.10.1构建“药物–活性成分–靶点–疾病”网络,获取核心药物活性成分。通过分子对接验证关键活性成分与核心基因靶点的结合能力。结果: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收录39篇文献,获取42个有效处方,涉及135味中药。所用药物的药性以甘、苦为主,多为温、平之性,使用频率较高的为白术、甘草、党参等。“白术–党参–甘草”为核心药组,有效成分120个,与CRA有120个交集靶点。防治CRA的关键活性成分为槲皮素、山柰酚,核心靶点有肿瘤蛋白p53(Tumor Protein p53,TP53)、信号传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STAT3)、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等。GO分析主要涉及基因表达的正调控等生物过程,KEGG通路富集分析关键通路有癌症通路等。分子对接表明,槲皮素和山柰酚与TP53、STAT3、IL-6有较强的结合活性,其中槲皮素与TP53的结合活性最强。结论:中药复方防治CRA以健脾益气、化浊解毒为主,其核心药组“白术–党参–甘草”可能通过调控TP53、STAT3、IL-6等靶点影响基因表达和细胞凋亡等生物过程。

    2025年08期 v.17 36-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44K]
    [下载次数:13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肺系病症

  • 基于“气虚宜掣引之”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虚证的治疗

    史依依;袁欣悦;苏洁琼;白丽;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一种以持续存在的气流受限和相应的呼吸道症状为特征的慢性气道疾病,属中医学“肺胀”“喘证”范畴。本研究基于《黄帝内经》中“气虚宜掣引之”理论探讨“掣引”之法对慢阻肺虚证的治疗意义。“掣引”最早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在诊治疾病的总纲领中作为一种诊疗思路被提出,经历代医家注释和补充,张介宾(号景岳)对其进行了具体的治法分类。“掣引”之法从病证的虚实入手,针对病机为因虚致实、本虚标实的疾病以补为通,采用引导、牵引阳气上升的治疗手段达到补其气而升其阳的目的,使机体气机得以通畅,正气得以恢复。本病初始病位在肺,继而累及脾、肾,病久则肺、脾、肾三脏虚损,病因包括本虚和外感六淫邪气两方面,病机以肺虚为本,复感外邪则虚中夹实。治疗慢阻肺虚证,若单纯用补法可能会造成气机阻滞,病邪留恋不去,不仅不能治愈疾病,还可能加重疾病,故采用“掣引”之法。依据张介宾对“掣引”的释义,治疗时采用以补为通的方法,掣引肺气、脾气、肾气,补益虚损之气的同时疏通调理全身气机,使机体气机补而不滞,行而不涩,从而达到缓解慢阻肺本虚之证的目的。

    2025年08期 v.17 44-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0K]
    [下载次数: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研究中医治疗肺气肿的组方配伍规律

    杨应龙;妥海燕;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技术总结中医治疗肺气肿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中国知网、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自建库至2024年3月31日发表的中医治疗肺气肿的相关文献,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TCMISS V 2.5)统计用药频次、药物四气五味归经、常用药对及药物组合,采用改进的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对药物关联规则及核心药物组合进行分析,采用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进行新处方分析。结果:共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方剂262首,涉及中药225味,使用频次≥20的中药有茯苓、甘草、五味子、杏仁、黄芪、法半夏等43味,药物四气主要为温性与寒性,五味主要有甘味、苦味与辛味,主要归肺经、脾经、心经与肾经;频次≥20的药物组合有茯苓–五味子、陈皮–茯苓、白术–茯苓、甘草–茯苓、甘草–杏仁、法半夏–甘草、法半夏–杏仁等56个;得到用药规则18条,关联系数≥0.03的药对33组,核心组合24个,潜在新处方12个。结论:中医治疗肺气肿多使用补虚药(包括补气药、补血药及补阴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及清热药,药物性味以温、寒性,以及甘、苦、辛味为主,组方显示了以补脾肺肾心(尤其是补气)、化痰止咳平喘、清泻肺热、泻火解毒等为主的治法,体现了肺、肾、脾、心同治及标本兼治的治疗思路。

    2025年08期 v.17 48-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2K]
    [下载次数: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肝系病症

  • 从“玄府–气液–肝络”理论论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龙琴;张红星;王凯;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作为肝病科常见病之一,是一种与胰岛素抵抗及遗传易感性等因素相关联的肝损伤,特征表现为肝细胞内脂肪过度沉积。目前西医针对该病的治疗方式非常局限,尚无特殊手段,而中医从“玄府–气液–肝络”角度认识该病在业界也较少述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隶属中医学“肝癖”“痞满”等疾病范畴,其发病机制与玄府、气液、肝络存在紧密联系,本研究以“玄府–气液–肝络”立论,通过探究玄府、气液、肝络的历史沿革及相互关系深度剖析其各自结构与功能,同时结合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病理特点及演变过程,认识到玄府郁闭开阖失司、气液宣通失常、络瘀毒损三者构成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关键病机。基于“玄府郁闭–气液宣通失常–络瘀毒损”的病机,提出了“开玄府以利气机”“活血行水以宣通气液”“扶正通络”的治疗原则,遣方用药中注重风药、利水药、活血药、补益药等药物的运用,以达开玄府、通气液、活肝络之功效,各类药物需随证加减,发挥最佳疗效。“玄府–气液–肝络”理论作为新思路,有助于更系统地认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疾病进展。后附临床验案一则,为中医药临床诊治该病提供借鉴。

    2025年08期 v.17 57-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4K]
    [下载次数: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数据挖掘探析近15年中药治疗肝硬化的用药规律

    宋雪;吕冠华;范颖;贾金玲;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析近15年中药治疗肝硬化的用药特点及配伍规律,为肝硬化的中药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从中国知网、万方等中文数据库中检索2008年6月-2023年6月关于中药治疗肝硬化的文献,按照预设的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出168篇文献,建立包含172份有效经验方药的数据库。采用Excel软件对处方中的药物使用频次、四气五味归经进行统计,运用R语言和R Studio软件进行药物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229种中药,总使用次数为1 868次。其中,丹参、白术、鳖甲、茯苓、当归、柴胡、白芍、黄芪等中药出现频率较高。药物四气以微寒、温、平为主,五味以苦、甘、辛为主,归经主要集中在肝经、脾经、肺经。常用药物具有健脾益气、活血祛瘀、软坚散结、利水渗湿的功效。关联规则分析揭示了37条支持度≥10%且置信度≥60%的强关联规则,如茯苓–黄芪–白术、鳖甲–赤芍–丹参等。聚类分析显示,可将高频使用的中药分为6类。结论:中药治疗肝硬化主要采取补虚、活血化瘀、利水渗湿、清热及理气等策略。临床中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中药组合,以达到疏肝健脾、行气利水、活血软坚散结的目的,核心处方建议以茯苓、黄芪、白术、鳖甲、丹参等为主要成分进行加减。

    2025年08期 v.17 62-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7K]
    [下载次数: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妇科

  • 妇炎宁颗粒治疗脾虚湿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研究

    孙婷;朱莉莉;黄缨;叶腾;

    目的:探讨妇炎宁颗粒治疗脾虚湿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Sequelae of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SPID)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22年1-12月于荆州市中医医院妇科就诊的脾虚湿瘀型SPID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分别予妇炎宁颗粒和妇科千金胶囊治疗,观察不同时间节点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局部体征积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及子宫动脉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评价药物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和治疗2周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4周和停药4周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治疗2周和停药4周两组患者局部体征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4周两组患者局部体征积分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和治疗2周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4周和停药4周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治疗4周和停药4周两组患者子宫动脉R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治疗4周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局部体征积分、VAS评分组内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子宫动脉RI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妇炎宁颗粒可有效缓解脾虚湿瘀型SPID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局部体征,减轻慢性盆腔疼痛,临床疗效优于妇科千金胶囊。

    2025年08期 v.17 69-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4K]
    [下载次数: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章勤教授基于女子胞为“奇恒之腑”论治月经病经验

    黄赞澈;赵晨含;任宁;章勤;

    研究总结章勤教授基于女子胞的奇恒之腑功能治疗月经病的经验。通过整理章勤教授的临床医案总结女子胞藏泄异常致病的病机,梳理章勤教授临诊经验,细察章勤教授用药,归纳月经病治疗中对胞宫藏泄的调理准则,并举医案一则佐证。女子胞亦藏亦泄,藏泄有时,封藏太过则阴结阳胶,宜助其泄;泌泄无度则阴溢阳散,宜固其藏。文末所举医案为胞宫藏而不泄,阴溢不流而阳无以化,章勤教授治以活血通经以助泄,行经趋于规律后温阳补气以助藏,终得良效。章勤教授明确月经周期中胞宫奇恒之功,顺应藏泄规律辨治月经病,使阴平阳秘,其经验为临床治疗月经病提供新的思路。

    2025年08期 v.17 74-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5K]
    [下载次数: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尤昭玲教授运用三七花治疗不孕经验

    黄文弘;游卉;

    不孕症是临床常见的妇科杂病,发病率日趋增高,给人们的正常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尤昭玲教授在妇科疾病诊治上有多年运用花药的经验,认为花药满足了“女性如花似水,更需要精心呵护”这一理念。三七花是治疗不孕症的代表花药之一,本研究介绍了三七花在古今临床上常因三七的主要作用而被忽视的现状。尤昭玲教授在多年临床实践中发现三七花同时具备花药和三七的特性,总结并将其应用在临床治疗中,尤其在不孕症诊疗中取得突出的治疗效果,奠定了三七花在妇科不孕症治疗中的重要临床地位。结合三七花在中医诊疗中的独特性,也引出正确鉴别三七花的必要性。尤昭玲教授结合多年应用花药和擅长用花药的基础及运用三七花治疗不孕症的诊疗思路,将三七花贯穿于“调膜十法”及“调泡八法”等治疗理念中,通过中药汤剂及药膳等途径将三七花具体应用到引起不孕的相关疾病的治疗中,如宫腔粘连、多囊卵巢综合征、卵巢功能早衰等。尤昭玲教授认为:“花虽不如原蒂系枝蔓、根茎气味之厚,但多本性未改,药力缓薄,轻飘柔和、芬香宜散,此天地造化,为如花似花千金之体不适而备。”为三七花在临床不孕治疗中的加减提供参考。

    2025年08期 v.17 78-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2K]
    [下载次数:16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傅青主女科·血崩》之用药规律与诊疗思路浅析

    涂昕瑶;李素敏;

    傅青主是明末清初医学家,医学造诣颇深,其所著《傅青主女科》一书对妇人经、带、胎、产疾病等的辨证思路清晰,用药方法独到。本研究就《傅青主女科·血崩》用药规律及诊疗思路进行浅析,发现傅氏在治疗该病时不仅遵循治崩三法,灵活运用塞流、澄源与复旧,做到虚实详辨、标本兼治,也深谙气血与脏腑之间的关系,做到气血同调与脏腑兼顾。在用药时不拘泥于使用收涩止血药,而是从疾病本质出发,以“起沉疴”为意,喜用补益药。在遣药时,傅氏也会根据其在方中所起之作用斟酌剂量,如桑叶的使用,当以滋阴降火为首要之急时便重用,当需辅助主药起滋阴收敛之效时便轻用。对于药物的炮制方法,也是根据症结所在进行选择,从而使药效发挥到最大。在药对使用上傅氏也有自己的巧思,精确选择药物,药方精简但效佳。傅氏在书中言“妇科调经尤难,盖经调则无病,不调则百病丛生”,可见妇人月经病之重要性。本研究对《傅青主女科·血崩》之理法方药进行探析,以期更好地传承傅氏学术思想,为临床诊疗提供帮助。

    2025年08期 v.17 83-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5K]
    [下载次数: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林岚医师治疗月经先后不定期的临床经验

    唐雪如;林岚;

    月经为女子一生之常事,贯穿其生长发育、青春盛年,直至天癸绝,而育龄期女性尤赖其调顺而遂生殖之健。经期平稳实系于肾之阴阳消长而成四时:行经期、经后期、经间期、经前期。四时之阴阳递嬗,若得其调,则气血畅行,经水以时而至;若失其度,则经期先后不定,或滞或乖,累积而成诸病。林岚医师深谙此理,故基于四时之异而分期调治月事先后不定,体时之不同而制方以变通,重在肝、脾、肾三脏之和调,使气血循经,运转无阻。行经期,血海盈溢,贵在排泄之顺;经后期,血海渐虚,故以健脾养血为要,使脾运生化,血源自足;经间期则肾阴充足,阳气内动,宜助阳温通,使气血畅达;经前期则阳盛阴微,月水将至,宜温补脾肾佐以引血下行。肝主疏泄,疏之则气血和畅,经水自顺;脾主运化,脾健则气血生化无穷;肾为先天之本,主水藏精,阴阳相济,则月事不失其常。本研究总结林岚主任医师治月事不定之经验:察四时分期,随体质灵通,尤重阴阳之均,气血之和,使月水循常,期至而无滞也。

    2025年08期 v.17 88-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3K]
    [下载次数:8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探讨《妇人大全良方》治疗月经病的方药作用机制

    王丽婷;孔德忠;蒙霖;俞安明;叶建;张登鹏;刘玉玲;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与网络药理学分析《妇人大全良方》卷之一(调经门)用药配伍规律及作用机制。方法:整理《妇人大全良方》卷之一(调经门)的内服方剂,运用数据挖掘算法总结其治疗月经病方剂的用药规律,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Cytoscape等数据库对其核心药物进行基因本体论(GO)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探讨核心药物治疗月经病的作用机制。结果:调经门载有内服方剂73首,涉及中药177味,所用药物性味多为甘、温,主入肝经、心经、脾经。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并衍化得到核心药物组合8个、新处方4首。对核心药物组合“当归–川芎”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前3个靶点基因分别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4(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14,MAPK14)、激酶插入域受体(Kinase Insert Domain Receptor,KDR)、JUN原癌基因(Jun Proto-oncogene, JUN);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核心药物组合“当归–川芎”参与类固醇激素介导的信号通路、类固醇激素受体等生物过程,调控肿瘤信号通路、乙型肝炎等疾病相关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表明主要药物活性成分与靶点蛋白能高效结合。结论:《妇人大全良方》卷之一(调经门)治疗月经病体现补益气血、活血化瘀的用药配伍特点,其核心药物组合活性成分主要通过多种生物过程及作用于肿瘤、乙型肝炎等疾病相关信号通路治疗月经病。

    2025年08期 v.17 92-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71K]
    [下载次数: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从虚、瘀、郁探讨慢性盆腔炎的病机及治疗

    李雪梅;张全英;张旭;朱书萌;张丽娟;

    慢性盆腔炎是性活跃期女性常见的疾病,其因病程漫长、缠绵难愈、复发率高严重损害了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使患者饱受折磨。西医治疗以抗生素为主,能够较快地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但远期疗效不佳。中医学基于辨证论治给予慢性盆腔炎患者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预后尚可。慢性盆腔炎以肾虚为病机之根本,瘀血阻滞是病机之关键,肝郁是诱发因素,临床以补肾培元、活血止痛、疏肝解郁为基本治法,将中药内服与外治结合,整体与局部并重,取得不错的疗效。后附医案1则。

    2025年08期 v.17 100-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2K]
    [下载次数: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宫安颗粒联合地屈孕酮片治疗异常子宫出血临床观察

    邹晓辉;刘新新;马庆芬;林夏莲;贾晓敏;蒋康宁;

    目的:评价宫安颗粒联合地屈孕酮片治疗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的疗效。方法:选择2021年10月-2023年10月山东省寿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8例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筛除脱落病例后,治疗组有46例患者,对照组有45例患者。对照组予地屈孕酮片口服,治疗组予宫安颗粒联合地屈孕酮片口服。连续治疗3个周期并随访6个月。对比两组患者止血情况、子宫内膜厚度、中医证候积分、总有效率、激素水平及血清生长因子水平,统计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出血控制时间、完全止血时间、子宫内膜厚度均降低,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促卵泡生成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雌二醇(Estradiol,E_2)、促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水平均下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生长因子指标均升高,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宫安颗粒联合地屈孕酮片治疗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可以有效止血,降低子宫内膜厚度,改善中医证候,调节血清激素水平和生长因子水平,且不良反应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2025年08期 v.17 104-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4K]
    [下载次数:10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益火消翳法治疗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合并子宫腺肌病1例

    褚烔;陈玥;俞婧;符月婷;王佩娟;

    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是一种严重的妇科生殖内分泌疾病,是指女性40岁之前出现卵巢功能明显减退,表现为雌激素水平低下和生育能力降低,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殖健康,以致不孕甚至绝经等相关症状,还会对其心理健康造成深远影响,如出现难以自控的情绪波动及焦虑抑郁等。西医的一线治疗策略主要是激素补充治疗,该方法通过外源性的激素补充缓解由激素缺乏引起的各种症状。然而,当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患者同时伴有子宫腺肌病时,须审慎激素的使用。子宫腺肌病是内膜腺体和间质侵入到子宫肌层形成异位病灶的疾病,常伴有子宫体积增大、痛经及月经异常等症状,其病灶对雌激素具有一定敏感性。中医以其整体审查、辨证论治、治病求本的特点在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合并子宫腺肌病的治疗中展现出了独到优势。王佩娟教授运用“益火消翳法”辨证施治,寻根问源、把握病机,益肾火、消阴翳,调和患者体内阴阳平衡,在促进卵巢功能恢复的同时缓解子宫腺肌病的症状,取得了满意疗效。本研究将这一临床验案的诊疗经过进行详细报道,旨在为临床诊疗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合并子宫腺肌病提供新思路,同时为中医药经典理论的传承创新应用提供更多策略与方法。

    2025年08期 v.17 109-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6K]
    [下载次数:5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杂病研究

  • 内风病机及治法探析

    陈欢欢;马作峰;张鹏;

    内风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纵观中医对内风认识和治疗的演变历史,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早期“正虚邪入”阶段、金元明时期理论争鸣阶段和清代以后病机成熟阶段。《黄帝内经》中已有内风的记载,内风由“正虚邪入”形成,本质为外风,此时对内风的认识处于起始阶段,不过其中许多条文都是后世内风理论的基础。后世医家们根据长期的医疗实践总结发现了人体内类似于风的特性的病机,尤其金元明时期医家提出许多关于内风的观点,使内风理论得到极大丰富和发展。清代叶桂(字天士)认为,“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其对内风的高度总结一直影响着后世。基于这3个阶段的发展,中医对内风理论的认识逐渐深入并完善,相应的治疗方法、方药也不断丰富。在内风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最早提出的是五脏风,随着藏象学说的完善,内风由早期的五脏均有慢慢偏向于肝,与肝关系密切。在治疗上,多采用镇肝息风之法,结合内风自身病机及其与肝的关系,医家们总结出活血化瘀、理气化痰、养血补肝之法,内风的治法也更加丰富。本研究主要讨论内风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内风与肝的密切关系及内风治法演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梳理体会不同时期内风的发展方向,从而对内风有更系统的理解,以更好地指导临床。

    2025年08期 v.17 114-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6K]
    [下载次数: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魏跃钢教授治疗脾胃湿热型发蛀脱发经验

    洪依茹;朱红柳;魏跃钢;

    脱发是皮肤科的常见疾病,我国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临床表现主要为前额发际线后移和(或)头顶部毛发进行性减少及变细。现代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近年来青壮年人群中脱发患者日益增多,脱发的防治形势仍然严峻。该病属于中医文献中记载的“蛀发癣”范畴,中医称本病为“发蛀脱发”,临床上多数患者脱发因油性脂溢而致,且多好食辛辣刺激油腻之物,致脾胃湿热,邪气熏蒸于上,影响全身气机正常运转,头皮失养。中医圆运动理论认为,人秉天地之气而生,人身气机运转与大气的气机运转相呼应,皆蕴含圆运动的规律。脾胃之中气为中轴。中气如轴,四维如轮。轴运轮行,轮运轴灵。中气旋转于中央,四气升降于四维,秉天地之土气而生脾胃,脾胃之气为圆运动气机升降的枢机,是人身圆运动成事之关键。魏跃钢教授在中医圆运动理论的启发和指导下,辨治发蛀脱发时重视脾胃气机在人身整体气机运转中的作用,主旨为将局部辨证与整体辨证相结合,重视“湿、热”的病机特点,遵循健脾祛湿、补精生发的治则,运用以轴运轮之法恢复人体气机运转,达到全身气机宣通和畅、毛发生之有源的目的。本研究探讨魏教授对发蛀脱发病因病机的认识及治疗思路。

    2025年08期 v.17 119-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9K]
    [下载次数:26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阳道实,阴道虚”理论从胃实脾虚探讨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的免疫失衡

    李楠;高天舒;李品;张凤暖;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的核心发病机制在于免疫失衡,中医学认为,脾虚是免疫失衡的基础。在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的病理过程中,脾虚构成了疾病的根本,而胃实及痰瘀等病理产物则是标实,即脾虚是甲状腺免疫功能改变的基础,胃实则进一步加剧免疫炎症反应,两者相互作用,导致脏腑阴阳失衡,气、血、津液不能正常转化,痰瘀内生,聚集于颈部,形成甲状腺肿大。因此,胃实脾虚成为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病理变化的关键因素。从阴阳学说的角度来看,“阳道实,阴道虚”高度概括了胃实脾虚的生理病理特点,强调了胃病易成实、脾病易成虚的特点。对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的治疗,针对“阴道虚”即脾虚,应采取补脾之虚的策略,从根本上纠正免疫失衡;而对于“阳道实”即胃实,应采取泻胃之实的方法,并辅以祛瘀、化痰、通腑等手段,以抑制免疫失衡的进展,控制病情的发展,减少并发症。这种治疗方法不仅关注症状的缓解,更重视调整和恢复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通过这种辨证施治的方法,中医治疗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不仅能够缓解症状,还能够调整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实现长期控制和改善疾病的目的。本研究基于“阳道实,阴道虚”理念深入分析胃实脾虚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中免疫失衡的关联,为中药调节免疫功能提供新思路,并揭示中医理论在现代免疫学领域的应用潜力,为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的治疗提供更加精准的中医药干预策略。

    2025年08期 v.17 124-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5K]
    [下载次数:18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曾定伦从“形神”理论治疗不安腿综合征合并焦虑抑郁经验

    王润欣;赵玉华;李陈渝;

    不安腿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睡眠相关运动障碍疾病,多发于中老年人,常合并焦虑、抑郁等情志疾病。多项最新研究证明,中医在治疗不安腿综合征及焦虑、抑郁方面具有独特的理论优势和实践经验。本研究主要介绍曾定伦教授基于“形神一体”理论治疗不安腿综合征合并焦虑、抑郁的经验。曾定伦教授遵循“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则,认为本病发病与“形损”和“神伤”密切相关,故从“形神同调”角度治疗不安腿综合征合并焦虑、抑郁。“形”与“神”共构一体、互用互依,形神谐和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一方损伤会使另一方受累,造成“形损”合并“神伤”的病理状态。曾定伦教授剖析不安腿综合征合并焦虑,抑郁的中医机制,强调其核心病机为“肝肾亏虚,痰瘀郁滞,形损及神”“气机郁滞,阴阳失和,神伤及形”。在治疗方面,曾定伦教授以“形神一体”理论为基本指导,提倡灵活运用“补益肝肾,充形养神”“化痰祛瘀,通形安神”“理气开郁,舒形宁神”三法调和形神,以改善不安腿综合征合并焦虑、抑郁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本研究归纳曾定伦教授治疗不安腿综合征合并焦虑、抑郁的思路,论述其中医特色治法,并附一则验案加以佐证。

    2025年08期 v.17 130-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0K]
    [下载次数: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从“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理论探讨糖尿病黄斑水肿

    张欣豪;柯发杰;陈胜;

    糖尿病黄斑水肿作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并发症之一,是由糖尿病引起的黄斑中心凹周围内的细胞外液积聚所致的视网膜增厚或硬性渗出沉积,是导致糖尿病患者视力损害的常见原因。黄斑作为视网膜对光线最敏感的部位,其形成水肿将对视力造成严重影响。《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凡是由湿邪引起的水湿停滞、浮肿胀满之证,皆与脾脏相关。在中医理论中,脾脏是后天之本,主运化水湿。基于该理论,围绕脾与糖尿病黄斑水肿的关系,本研究提出脾虚失健,或肝脾失调、气机不畅,或肾阳不足、温煦不全,或气血运行不畅,瘀阻眼络等病因病机使脾功能失常,水停于黄斑区。故而在治疗上应以脾为主,遵循健脾、达肝、温肾、化瘀以治水、利水的原则,同时配合外治手段消除黄斑水肿。近年来西医对糖尿病黄斑水肿患者以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为主,但该治疗持续时间长且容易复发,中医治疗必求于本,重视全身辨证,标本兼顾,因此提倡中医四诊与西医治疗互参,中西并重,取长补短。本研究在“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理论基础上讨论脾对糖尿病黄斑水肿的影响及治疗,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思路。

    2025年08期 v.17 135-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2K]
    [下载次数:27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洪宇教授内外同治尿毒症性瘙痒症经验

    罗京;蒋梦洁;朱星瑜;陈洪宇;

    目的:介绍陈洪宇教授诊治尿毒症性瘙痒症的临床经验。方法:分析陈洪宇教授临床治疗尿毒症性瘙痒症的临床医案,从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用药经验等方面总结陈洪宇教授治疗尿毒症性瘙痒症的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并列举验案佐证。结果:陈洪宇教授认为,尿毒症性瘙痒症的发病机制以脾肾亏虚为本,关键病机为血虚风燥、湿热内蕴、瘀热互结,强调应根据皮损特点及瘙痒发作特点辨明瘙痒的关键病机。陈洪宇教授还主张对瘙痒症的辨治应始终在终末期肾病整体调治的基础上进行,同时强调内外兼治,主张重视外治法的应用,增强疗效。所举验案辨证为脾肾亏虚、血虚风燥、瘀热互结证,治以补益脾肾、养血祛风、凉血活血等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结论:陈洪宇教授运用补脾升清、活血通络、多法并举、对症治疗等方法治疗尿毒症性瘙痒症,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学习和推广应用。

    2025年08期 v.17 140-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8K]
    [下载次数:15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黄帝内经》“五脏风”理论探讨儿童高血压眩晕

    杨永强;张鹏;

    《黄帝内经》首次提到“五脏风”理论,认为“五脏风”为风邪外侵,中于五脏。风邪中于五脏的“中”可以理解为风邪透过肌表直伤五脏,形成“肝风”“心风”“脾风”“肺风”“肾风”。“五脏风”虽特点各异,但都具备风邪属性,风邪致病,临床上以眩晕、耳鸣、抽搐等症状多见。相较于成人,小儿五脏有其独特的生理、病理特点。本研究从《黄帝内经》“五脏风”理论出发,通过梳理“五脏风”的特性,循风中五脏的病理机制,结合儿童独特的生理特点,试论儿童高血压眩晕的诊疗思路,提出从“肝为眩晕之主脏,当以治肝为主”“用以风药,透之于外”“补脾肺肾,先安未受邪之地”3个方面入手辨证施治,试为临床治疗儿童高血压眩晕提供参考。

    2025年08期 v.17 144-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3K]
    [下载次数:21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